附[印光大師法語三則]
念佛之人,若是一心念佛,不念世間家業兒女,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。無論修持久近,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,一心念佛,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,亦得往生。——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三編卷四897頁
念佛法門,注重信願。有信願,未得一心,亦可往生。得一心,若無信願,亦不得往生。世人多多注重一心,不注重信願,已失其扼要,而複又生既未得一心,恐不得往生之疑,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。——《印光大師文鈔》續編卷上174頁
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,仗佛慈力,可以帶業往生。無論功夫深淺,若具真信切願,至誠稱念,無一不往生者。若是凡夫,欲仗自力修持其它法門,欲了生死,其難如登天也。——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三編卷四168頁
自序
淨土法門在近四、五百年的中國佛教中,一直是個流傳廣遠,弘揚普遍的法門,直至民國以來,各宗共弘的盛況依然不減。然而由於近一世紀來的世局不定,已使得近代的佛法義解,呈現著衰微不振的現象。影響所及,淨土法門的弘傳與解說,也一直處在一種順古、通俗乃至頻炒冷飯的情況中而無法改變。固然佛法的正義古今皆同,並無異說或新解可求,但論及弘揚,卻又不得不有“時代因緣”之考量。一味地拾古人牙惠,除了不能契合時代和眾生根機以外,更顯示了這一代僧伽,在住持佛法這件事上的怠惰與失職!
在資訊快速流通,各類傳承之佛法已普遍而大量地互相交流、影響的今日,淨土教的弘傳,已不能再以孤芳自賞,或自說自話的方式為之。經雲:“未法眾生,處於五濁。”人們分別心重,信根薄弱,他們看多、聽多,可是卻思想雜亂、生性多疑,難以信入法門而堅固實踐。因此今日佛法之弘揚,若單以突顯自宗或貶抑他宗的方式進行,不但成效不彰,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的需要與佛法的精神。今後唯有以更廣大的心量,從比較和吸取他宗的優點當中,將自宗的教說,立基在更廣大的佛法基礎上,而又不失本宗的立場,才是廿一世紀傳揚佛法的通途之道。
《淨土深義》之講說,正是鑒於長期以來,臺灣淨土教的修學與弘揚,或一味地遵古、應景,而了無時代新義及實修效益;或教義混濫、以偏蓋全,而思想狹隘、排拒他宗;或學者、修者於教義茫然,信行不固等缺失,而思有以改善。謂之“深義”,並非講者有何創發,乃為有別於一般對白衣啟信為主的通俗解說,今則以出家眾為主要對象的淨土法門介紹。講說中,希望透過經證的方式,以提醒淨宗行者(尤其是出家人),如何以大乘正見為基,而生信、發願、立行、以至不退。如此說理既然稍深,故權且立名如此(淨土深義)。此中,對於攝生三願之闡發、分析、品位關係之判別、比較,乃至《無量壽經》之會本可否,及學者對中國淨土宗的批判之回應等,皆有論及。今以音帶補充講義重新印刷,將與音帶一同出版之緣,作序述其大要如上,願見者、聞者同沾法喜雲。
時維 佛曆二五四0年(1996)季夏 願心法門釋法藏 講述於台中.大坑
內容大要
本講座以僧伽為物件,以彰顯淨土教法之體、用為目的,有別于以一般信徒之啟發信心為主的通俗講演。講中嘗試用經證的方式,來深化對淨土法門的理解,從而體會其不離圓滿大乘,而又超勝通途大乘的深義所在。同時亦借由往生三願之比較分析,來認識此法門之所以三根普被,而又圓具妙法的原因。此中更於自、他二力的分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,也有精要的提示。對於想再深入淨土法門堂奧的緇素大德,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第一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真實之教
〈前言〉
各位比丘、各位比丘尼,大家午安。我們今天開始,原則上有幾堂課的時間,要跟大家共同來研究淨土法門。這一次的講解,主要也是因為你們這裡的見覺老尼師往生,讓諸位常住眾深深的感受到求往生的重要,所以有了這個講座的發起。因此我們希望這次講解淨土法門的功德,也能回向見覺老尼師,往生極樂,蓮品增上!
學人出家這近十年來,隨著學習歲月的增上,以及對佛法漸漸的理解,雖然都一直以淨土法門自期,但也真實地發現到︰淨土法門事實上並不容易理解,也不容易深信,甚至也不容易起行,尤其是對年青人及知識分子,這一方面是由於眾生的愚痴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諸佛不可思議的深悲大願,難解難思——就像《法華經》方便品上所說︰「諸佛智慧,難解難思」一樣。淨土法門雖然說是「萬人修萬人去」,可是這樣子的妙法,卻在佛法流傳的兩千五百多年以來,它的弘揚,總覺得還有不夠;它的修習也總覺得還有不徹底之處;甚至,修習淨土法門的人,對淨土法門也還有多少的迷惑與不了解!
學人在出家以來,雖然也曾經不少次,講解念佛法門,對於所說的內容、深度卻一直感到不滿意,一方面固然由於個人所修所學極為有限,二方面沒有適當的聽眾也是原因,三方面更是由於淨土法門實在難解難思。因此,總覺得對淨土法門的講解,一直難以圓滿。可是就在這個同時,我們卻看到淨土法門在教內被不少人所誤解,被隨意地解說,被輕率的低估與輕視,自己多少有一份不忍與焦急。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不少修淨土的僧俗,對淨土的法門的認識,要嘛失之偏頗、浮濫、儱侗,要嘛得少為足、排斥他宗,要嘛立場過於狹隘或偏激,這些,都只會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幫倒忙而已。
當眼前眾生對淨土法門的因緣,還算深厚的時候,或許淨土法門仍然有人修習,可是能明顯得利益的人(不論在解在行),都已經漸漸少了。那麼往後的日子——三百年之後——人類的知識水準提高了(所知障加深了),而淨土法門的講解如果再不能提昇的話,可想而知,此一法門將會淪為一種被視為「沒有知識」的法門,而被人類所輕棄。因為有以上這樣看法,所以我們對於淨土法門,一方面憂慮它沒有好好地被弘揚;二方面也憂慮修學它的人,不能真實地得到利益。所以今天來到這裡,希望各位能以殷重心,難遭遇想,來領受淨土法門。
接著我們可以隨便舉一個例子,來左證以上我所說的擔憂。這個例子將說明︰淨土法門在目前的台灣——漢傳的佛教——看似興盛,可是它已隱隱約約地,種下了衰微的危機。因為一個出家人,如果我們要以淨土法門自利利他,就應該清楚地認識這一點。台中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居士,他終身弘揚淨土法門,不遺餘力,帶領出來的居士(乃至後來亦有出家的)不少。這位居士在晚年的時候,曾經對他周圍的人說出︰「在台中這幾十年來,往生而確實看到瑞相的人,例子還不到十個。哎呀!往生實在不容易。」(大意)這樣子的話來,我們相信他沒有騙人。可是如果淨土法門是這麼難修的話,那麼末法的眾生該以何法得救呢?然而宋朝永明延壽禪師,曾經說過︰「淨土法門,萬人修萬人去。」那麼,現在十幾年當中,敢確定他有往生的,竟然還不到十個。這兩件事,不是前後矛盾衝突嗎?
而且擺在眼前的是︰我們確實也看到有念佛人,念佛念了一輩子,臨命終時卻仍然顛倒。這樣子的事情,不是也在左證那位老 居士的話嗎?所以也有一些弘揚淨土的法師,他說︰「念佛要一心不亂,要持戒精嚴,才能往生。不然臨命終時如何!如何!平常也要多修福報」那就讓人感覺修淨土法門,除了信心念佛外,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似的。甚至有些不懂淨土法門的法師會說︰「那有那麼便宜的事情?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?誰往生了?你看到了?」甚至有更奇怪的︰有一位法師,會同幾位出家人,一起去替另外一位出家人臨終助念,助念到一半時,據說那位臨終的出家人,相貌並不是很好看,那位帶隊的法師,就當場對周圍的比丘說︰「你們看!這樣子念佛怎麼能往生?」然後讓在場的那些人,幾乎完全退心,再也不念佛了。甚至有人一再強調要理解佛法(這當然很好),平常不要「只是」在那裡念佛,暗示著念佛無法開智慧,弄得大家平常也不敢念佛,不好意思念佛了,好像念佛是很愚痴似的。
各位!以上這些例子,不少是來自出家人本身的。我們看到不少出家人在輕視、扭曲念佛法門,我們也看到念佛法門,並沒有在眾生身上,得到應有的堅固利益。雖然今天台灣到處有念佛會,到處有佛七,可是這些參加的人,真能肯定他能往生嗎?是不是還帶有疑惑、擔心、害怕呢?修習淨土法門的人,是真實的修習淨土法門,還是因為一時還沒有找到「適當的」法門,而把淨土法門當做一個過度的,暫時的法門呢?修學淨土法門的人,是把淨土法門跟一切的佛法對應起來修學呢?還是只是得少為足的說︰「千經萬論我不想懂,我只要念佛!」這樣的一種逃避似心理呢?今天看起來淨土法門到處都有,這是意味著淨土法門真正的興盛,為眾生所好樂學習,或者只是因為他宗他派,目前仍缺乏弘揚的結果呢?我們不能夠只是看到︰反正今天大家都念佛,我也就這樣念,淨土法門這樣就很興盛了。
各位,生死的大事,是一場從來沒有得「重考」的考試,它只能考一遍,你怎麼能將這麼重要的考試,託付給一個你「不很清楚」的法門去面對呢?如果你不能確定淨土法門這麼的修法,絕對能讓你往生的話,那麼你怎麼說這麼輕易的,懶散的、不負責任的,就將你的生命歲月及生死大事,投注在淨土法門上呢?你願不願意再看到,你臨命終的時候,什麼都抓不到,連一句彌陀佛也念不下去,只是在那裏驚慌失措的痛苦樣子呢?如果往生非得要人「助念」的話,你願意將你的生死大事,託付給不可知的「念佛團」嗎?你能確定在你臨命終時,有助念團來幫你助念嗎?如果淨土法門非得要靠助念的話,彌陀佛的宏願能說是廣大無邊的嗎?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搞不清楚,你到底在修什麼淨土法門呢?你不過是懈怠,你把你的生死大事,當做兒戲一樣的,塞給一個不可知的法門去敷衍,你只是在那裏自欺欺人。每天上殿念佛,然後迷迷糊糊下殿,上殿念佛,迷迷糊糊下殿,你說你是淨土宗的行者?嚴格說來,你不過只是一個自我搪塞的人罷了,因為你連自己在修什麼法門都不清楚!
還有一種人的說法是︰淨土法門,太好!太好了!因為其他修行不容易成就,所以我要修淨土法門才能成就。這個說法正是學人常常對 居士說的,可是學人現在要告訴各位一個「秘密」︰這個說法事實上是錯誤的。不是其他法門修行難以成就,所以我「才要」修淨土法門,而是︰即使其他法門能夠成就,我也要修淨土法門!我不需要因為其他法門「不好」,所以我才來修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的好,不是透過跟其他宗派比較之後,才得來的「相對」之好。淨土法門的好,是一種沒有比較,絕對的好。
十方諸佛出世皆從淨土,乃至《楞伽經》都說︰十方諸佛如果沒有經過淨土的歷練,他不可能成一個圓教佛、圓滿佛,十方諸佛如果不能成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淨土,他不具備這樣的能耐的話,他就不是圓滿(教)佛,他頂多只是通教佛,別教佛。就像是十三日、十四日的月亮一樣,還不是十五日的滿月。淨土法門是唯有佛與佛才能徹知徹見的,所以淨土法門不需要跟其他法門比較,他是至圓至頓的法門。不是其他法門難以成就,其實其他法門或許並不難成就,只是成就得不夠高,不夠圓滿而已。
又有人說︰「反正其他法門我沒辦法修,也不能修,所以我才來修淨土法門。」基本上這個說法並無可厚非,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也是事實。可是,淨土法門對你的意義,即使是這樣子的,你也還是需要花點時間去理解一下啊!我們承認有一些菩薩臨終的時候,雖然他似乎並沒有事先去深刻理解淨土法門,可是他仍然得到了淨土法門的利益。如果這麼說的話,是不是你今天也可以不理解淨土法門,而仍然能得到此法門的利益呢?理論上說是的。就像你我出國坐飛機,即使你不知道飛機怎麼飛,可是只要你懂得買票,你就可以得到坐飛機的好處一樣。淨土法門你「不懂」可以,但是你要「修對」,那樣才能保證可以得到淨土法門的真實利益。
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要講解淨土法門,並不是因為你必須要「懂」才能修;或是你要懂才能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。既然如此,那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要講解彌陀法門的道理呢?這有兩個理由︰
第一,就是因為怕我們把方法修錯了。
第二種原因是,要破除我們內心的憍慢、愚痴,讓我們能完全的仰信、投歸彌陀淨土。讓我們在淨土法門面前,充份的謙卑、景仰。如果我們不去理解淨土法門,我們可能會認為︰「淨土法門有什麼了不起?我會參禪、我會修密、我會學教、我懂得佛法。淨土法門只是在那裡念佛,一點智慧都沒有,我不修它!你可能會憍慢。另有一種人,他認為︰「既然淨土法門不需要怎麼去理解,我好好念佛,求一心不亂就對了,何必聽經求解?結果因為方法錯誤,一輩子也沒有得一心不亂;不但沒得一心不亂,可能還煩惱很重。結果呢?到了臨命終時,你就這樣想︰「完蛋了!我沒有一心不亂,而且我這一生出家又犯了好多戒,又沒有人來幫我助念,我一定往生不了了。」臨終起疑惑,一輩子修淨土法門,卻得不到當生成就的利益,只是當面錯過!這是盲修不學的損失。
今天要講解淨土法門,並不是淨土法門必需要被理解,事實上你不理解,如果你方法對了,也一樣能得往生。可是為什麼還要講解淨土法門?主要就是要破除我們的疑惑,尤其要破除眾生與無明具存的貢高和愚痴。其次是要扭轉我們錯誤的修持心態,建立堅固的信心和行持。
〈為什麼要講淨土法門〉
(一)破除眾生的疑惑、貢高、愚痴等。
(二)扭轉錯誤修淨土法門的心態、建立堅固的信心。
(二)扭轉錯誤修淨土法門的心態、建立堅固的信心。
事實上,如果你已經有了堅固的信心,那麼你根本不用再多聽,你已能由淨土法門當中得到很大的利益了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老太婆,他似乎根本不懂佛法名相,可是卻能在臨終的時候,以過去世的善根,感得善知識的現前,對他介紹淨土法門後,就能因一念的信心,仰承彌陀的本願而當下往生。
淨土法門這樣說起來,似乎應該講解,也不應該講解。也應該講解,是為了以上所說的那樣,為了破除眾生的顛倒、愚痴,為了要讓眾生能正確修持這個法門,所以應該講解。可是也不應該講解,因為根本沒有人能講解得清楚,它太深了,只有佛才能徹知。想想看,累劫的生死,竟然能夠在十念當中一了百了,誰能相信呢?或許到現在還有人「不敢」相信,可是我們可以引一句經文,法華三部裏的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有這麼一句話︰「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,眾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各位!累劫的生死,在你的身上只不過是早晨的霜露而已。依於「畢竟空」的大乘不共空義看,罪業其實也是如霜如露的,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!因此若能「端坐念實相」修大乘的空觀,它就澈底的消滅了,這就叫實相懺悔。
實相懺悔是靠自力,可是,彌陀有不可思議的願力。這不可思議的願力也是如幻如化的,而既然眾生的罪業是如幻如化的,那麼以如幻如化的願力,來消解眾生如幻如化的罪業就理上說並非沒有根據。只要眾生一念仰誠,剎那投歸,所謂「一心不亂」、「至心信樂」,那麼如幻如化的罪業,至少會暫時的不起現行,眾生的身心將如幻如化的,投入彌陀的本願海當中,如此而可成就凡夫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因果,這也就是淨土「生而無生」的道理。所以累劫如夢幻般的生死,才能剎那即滅。
天台家有比喻︰千年的暗室明在一時。這一間千年的暗室,如果我把光源帶進入,則此暗室剎那之間就亮了,雖然是「一千年」的黑暗,但黑暗卻是如幻如化的,只要你仰誠投歸,彌陀那與我無二無別的慈悲宏願,則剎那即是光明,所謂「不歷僧祗獲法身」、「屈伸臂傾到極樂」正是指此。彌陀本願之所以不思議,是有這層道理在的。我們千萬劫來的無明暗室,只要你一念投歸彌陀的本願光明,彌陀依於畢竟空義,而起的大悲大用,攝受了你那也是依於畢竟空義而成就的凡夫業身,就像以空合空一般地,你才得以如幻如化的往生極樂世界。這樣說起來,彌陀法門其實是跟一切究竟了義的大乘法門,絲毫沒有差別的,通途的大乘法門重在說理,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說理之外的大悲大用。
◎淨土法門的深義:
通途道的大乘法門,是淨土法門的「體」,也就是它的理論;
淨土法門是通途大乘法門的用,也就是它的實踐。
有了體也就是有了理論,但理論之外,也要有實踐,而實踐就是淨土法門。
理論是︰一切眾生的罪業如霜如露,彌陀的願海如光如電,眾生的生死如幻如化,無有涅槃,無有眾生,無有諸佛,在畢竟空義的體證下,一切法如,平等一味。也就是因為這樣,眾生當體即佛,只要一念仰誠,至心信樂,雖有千年的愚痴,亦能稟承彌陀的本願,如幻往生極樂世界,一切受用如同報身佛。這樣講來,極樂世界不過是大乘究竟畢竟空義的悲心表現而已。
所以,印光大師說︰「九界眾生離此法,上不能圓成佛道;十方諸佛捨此法,下不能普利群生。」也就是說如果缺了淨土法門,一切眾生無法趨入諸佛的大智慧海;如果缺了淨土法門,諸佛無法圓滿他度化眾生的深悲大願。換句話說,淨土法門正是眾生跟諸佛,最澈底的佛法的應用!
是的!我們承認,除非是只求自了,或信根宿具的人,否則如果在修學淨土法門的同時,不能修學通途的佛法來資助對淨土法門的理解與信心,則可能因為對於此一法門的「特異」本質不能深信,而造成修持不力的弊端。因此在修淨土法門的過程當中,就有可能無法得到佛法現世少分智慧解脫的利益,緊接著就會懷疑淨土法門,說它不管用。另一方面又看到有人念佛不得往生,於是就從不受用,進而不相信;由不相信進而對淨土法門失去信仰甚至毀謗。所以對於一個出家僧伽而言,古來有不少的淨宗大德勸我們︰要修學淨土法門,應該也修學通途的大乘佛法正見,來滋潤我們對淨土法門的更深一層理解,以啟發我們在淨土法門上更深刻的修持與信心。可是這「滋潤」淨土法門的意思,不是說,非得要學習其他佛法,才能夠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。而是說︰如果只是修學淨土法門的話,因為這個法門的內涵太深奧了,你可能無法立刻從它身上得到依於信心而有的利益,所以不妨也修學一般通途而較易理解的佛法,例如戒律、教理、聲聞佛法等,使你能夠在現實生活當中方便地得到利益。雖然淨土法門,理論上說它也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利益,可是由於它太深了,你可能無法一下子從其中體會出智慧的妙用來,因此才叫你這麼做的。這並不是說要修學了戒律或其他教理等等之後,才「有」辦法修淨土法門,才「能夠」得到往生的利益。兩者的用意是不同的,大家不妨善於分別。
當然也許有人會問︰那我就修其他法門好了,為什麼還要修淨土法門呢?理由其實很簡單︰其他法門要得到澈底的了生死,在當生當世確實不容易。而淨土法門乃是仗佛本願的攝持,其方法高、妙、圓、頓,在佛陀畢竟空性當中,依於大悲的方便施設攝念眾生,龍大士云︰「如順水揚帆,疾行而易至」,所以它能夠直接在當生當世,讓我們了生脫死。只要方法對的話延壽禪師云︰「萬人修萬人去」這是確定的。這樣說來,淨土法門的修學,就很清楚了︰它利益在於能夠直接讓我們今生今世澈底的解決生死大事,可是它卻不排除我們學習其他的佛法,只是我們卻不應把其他法門的學習,跟淨土法門混為一談。修淨土法門主要是要得到「往生」的利益,這你可以直接從淨土法門的持名上就得到,並不需要再學這個,學那個,修這樣,修那樣,才能得到「當生往生」的利益。
接著,我們將就淨土法門的修行依據,依自力與他力的差別,而對流傳中的各種淨土法門,一一鳥瞰。最後再依於本講次標題所示的「大乘真實之教」,而對各種淨土法門的性格,略作一番評析,以為淨宗行者,在修行用心上的一些參考。
◎淨土法門分三類:
我們以法門內在依據的不同上來說,淨土法門大體上有三大類︰
第一類是依自力修的法門;第二類是自力跟他力互相配合的法門,第三類是澈底他力的法門。
(一)自力的修法:
西藏的淨土法門,迴向發願往生,以修頗瓦法為代表。比喻:自己造飛機、自己飛過去。
第一類的代表,正是西藏地區所流傳的淨土教。西藏的佛教也有淨土法門,最有名的就是頗瓦法,極瓦是遷識的意思,他們主張透過對識心的訓練,讓自己的意識在自力的牽引中,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也就是說,讓你往生極樂世界的,是你的意識心自己跑到那兒去的。修這個遷識法,他們透過對識心明點的觀想,適當的氣功與本尊的加持,然後配合往生的願力,讓自己的心識在臨終時,意不顛倒地直往西方,這個方法很明顯的,正是自力的修法。在西藏的佛教中,似乎很少有所謂「念佛助念」這回事,他們大都是生前迴向發願往生,然後就是修頗瓦法為資糧。不過西藏也有一部份教派,也研究淨土經典,同樣也具有「彌陀接引」的觀念。修頗瓦法是自己去,既使彌陀不接你,你也要去,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的,這就叫自力,西藏佛教大部份是這個修法。(但也有部份例外)。
(二)自力跟他力相感的修法:
中國的淨土法門,自己迴亦努力修持,以具備資糧,然後發願、迴向,彌陀佛有感應來接引。比喻:彌陀佛開飛機來,可是機票要自己買。
中國的淨土法門很明顯的,有不少是自力與他力相感的修法成份在。所謂自他和合,也就是說,一方面自己要努力,另一方面彌陀佛也有感應,你越努力,彌陀佛感應就越快,越直接。最好你平常多努力做到「若一日乃至七日,一心不亂」,那你就比較能夠「保證」彌陀佛的感應,這正是自力跟他力相應的最典型想法。這也就是我們向來所修學的︰要念佛一心不亂的觀念,因為念佛一心不亂,則自己的力量成就了,然後因為一心不亂,所以彌陀佛於人臨終之時即有感應,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。要知,如果沒有彌陀佛的本願,既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那也止不過是得定,吾人依然沒往生的可能。所以說也要有佛的願力,吾人才得以成就往生之事。另一方面如果吾人散亂心,臨命終時彌陀既使感應現前,吾人可能還是不懂或不願與彌陀同往,所以平常還是要自力薰習。甚至根據《觀《無量壽經》》所說,更要修福、孝養、持戒、發菩提心。以成就三福業之淨土資糧,而資助往生這就有好像說︰彌陀佛開飛機來,可是飛機票你要自己買。西藏自力修法就不同,那個是說,自己造台飛機,而且自己開過去。(待續)
(三)徹底他力的修法:
日本淨土真宗,認為彌陀的本願是徹底的他力,只要一念仰信第十八宏願,即依此信心而往生。比喻:彌陀佛把飛機準備好了,已經在停機棚上面,飛機票放在飛機門口,只要我相信,而且願意走過去,隨時就可以拿機票上飛機。
至於第三種修法,則是徹底的他力,也就是說彌陀佛「已經」把飛機準備好了,就在停機棚上,而飛機票也已放在飛機的門口邊,只要旅行者「相信」這樣的安排,就可以拿票立刻上飛機。這就是徹底的他力,可是這有一個前題,就是行者必須有「意願」上飛機,而且「相信」那裡有票,行者必須確定︰在我臨終的時候,我那兒也不去,就只要走向西方去!這是一種堅信,堅信彌陀佛決不會騙我,他的飛機(因地的修行)早就準備好了,票也放在門口了(十八願成就文),只等著我去。除了堅固那「想要去」的心以外,現在我什麼都不用準備了,這就是徹底他力的淨土法門。
基本上,中國的淨土宗都認同,而且也都有這三類的修法。中國的淨宗祖師如印光大師,善導大師,比較上他們強調他力的時候多,可是因為印光大師,在中國的近期出世,當然也不能只強調他力,所以他會稍為提一下「敦倫盡份」之類的話,叫你平常要好好做人……等等。其實,印光大師的思想,是有相當成份的他力在內的。最早在中國有他力思想的算是曇鸞大師,接著是道綽乃至善導兩位大師,他們算是強調他力的代表人物,可是另一方面,影響中國淨土宗甚大的慧遠大師,卻主修十六觀經,天台智者大師也宏揚該經,這些則是屬於自力的修法。此外,在唐宋之後,中國由其他宗派,而轉修淨土法門的祖師大德(主要禪、教二宗),比如說,最有代表性的永明延壽大師,他們無論修禪或學教,原先都以「自力」為主,轉入淨土之後才開始綜合他力,在這樣的背景下,自然就是比較具有自力跟他力和合的觀念。所以中國是三種淨土法門的修法都有。
至於日本的淨土教,主要分兩大類:
一類是中國傳統的淨土宗,有自力、有他力、也有自他和合。或者強調自力,有必要時也強調有他力,或強調兩者皆有。但無論強調自力、他力或自他和合,他與中國傳統的淨土宗一般,不但三者不互相排斥,甚至也能調和禪宗與天台、華嚴等教理,呈現一種兼容併蓄的風格。
但是在日本,又有另一個很奇特的宗派,叫「淨土真宗」,他們是完全徹底的他力。該宗非常激進而唯一地,強調徹底的他力,有時候強調起來,不但與他宗、他派有著水火不容之勢,對於中國傳統的淨土宗,也有著某種程度的批評,他們以徹底他力本願的角度,而評破中國淨土宗的自力部份。真宗行者認為,中國的淨土教,不能突顯彌陀佛的本願。他認為彌陀的本願功德,正是徹底的他力!也就是我剛剛說的--要相信彌陀佛把飛機票準備好了,你只要「有信心」,就可以搭上飛機--這種觀念。依於此一觀點,他們多多少少是呵斥中國淨土宗的;因為中國的淨土宗,雖然三種修法都有,但是大都走比較中庸的路線,較傾向自力跟他力融合的修法。尤其,由「三福」的觀念,而衍生出修種種戒律、布施等雜善,以為淨土資糧,迴向往生西方的修法,更是彼宗學者所不願強調的。這可以算是三種修法中的特例,多少有可為今人參考。
◎我們今後該怎麼修呢?
如果我們了解這三種修法的話(前段所提的「淨土真宗」,可併入他力一類),我們今後該怎麼修呢?
我個人採取的認識是這樣子的︰徹底的他力並沒有錯,中國的祖師早就相信有徹底他力的存在,印光大師也是推崇徹底他力的,但是他沒有把話講得那麼死,這是中國人的性格如此。中國人強調一種「你自己也應該適當的努力以為配合」的這種人生觀,中國的文化一向如此,因此中國的淨宗歷代祖師,相對的也就不會像具有「天皇崇拜」思想的日本人那樣,那麼刻意強調「徹底」他力。(法不應機故)。所以中國的祖師雖然同樣看到,彌陀佛有徹底他力的功德,但卻不會像日本人那樣,完全把自己的努力放棄不說。中國淨土宗基本上是有他力思想的,但是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下,還適當的要求淨土的行者,自己「也要」做一些努力。當然我們承認彌陀本願,最妙不可思議的地方,正是在於徹底的他力,彌陀願力之所以難解難思(彌陀經上說是「難信」之法,乃是諸佛不請自說的法門),其最重要的原因,即在於它是徹底的他力救度之法,這是淨土行者應該用心去理解的地方。
至於為何會有自力的修持法門呢?我們該怎麼解釋?
那是因為有一類根機的眾生,他無法相信他力,也無法相信自他二力(可能是因為沒有「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」,也可能是累劫的修道習氣),他就只相信自己的「努力」,但是阿隬陀佛仍對彼等慈念不捨,仍希望他也能往生。在這種情況底下,當然就會有強調自力的修學方法以應眾生的機。淨土法門為了要吸引三種根器的眾生,同入願海、同入極樂世界,所以才會有自力、自他合和,還有他力這三種修法分別。
◎該怎樣來看待這三種修法同時存在的事實呢?
以上,我們把淨土法門大體的分類,略略地為諸位介紹過了,接著要考慮的是,我們個人今後,該怎樣來看待這三種修法同時存在的事實呢?
我個人的看法是︰今後如果要弘揚淨土法門、對人講解淨土法門,甚至我們自己要開始起行的話,我們首先應該提醒大家,重視彌陀佛不檢別善惡,率皆大悲移引的事實。換句話說,我們應該先努力領解、信受和歸投彌陀的本願,仰憑彌陀的本願攝受,而讓今生的道業與生死有所依托,這是他力的,也是極現實的。以此他力的攝化為基礎,在一切的善惡法中,皆導歸︰「彌陀攝我不捨」的這個認識與信心上,從而對於「臨終往生」這件事,不再存有恐懼或不確定感。再以此往生之決定信心為基,隨緣持戒、修善、住持、弘揚……等等,由先前的特異方便道,趨入通途道的修行,更進一步地發起、增上菩提心,隨緣、隋力修習種種大乘佛法,以莊嚴極樂、報恩彌陀。如此則易行道與難行道,相互調和而不相違背。
以上是三種淨土法門的分別與調和,但無論那一種法門,此淨土往生的願力攝受,皆離不開徹底大乘的不可思議本質。《無量壽經》序分有這麼一段話,「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濟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」所謂︰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這四句話,其實也就是《法華經》方便品上所說的︰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,所謂開、示、悟、入眾生入佛知見。這兩句話在本質上,其實是完全一樣的。所以各位,有人說,華嚴經是大本的隬陀經,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,這是就「相」上說是如此。但是如果從「本願」及「理體」上說的話,《法華經》其實正是真正大本的彌陀經!
◎彌陀為什麼會有這種大願?
如果有人要問︰彌陀為什麼會有這種大願?只要你懂得《法華經》中諸佛出世的本願,你就會知道彌陀的宏願真實不虛。(佛佛道同故)
我們只要看看(《無量壽經》)的序品裡頭,說到十方菩薩,怎麼修行證悟;這好多好多的菩薩,他們有什麼樣的能耐呢?十方聽法、十方示現成佛、十方度眾生、十方建道場……(康僧顗所譯)。講這些道理,這不就等於在《法華經》序品中,彌勒菩薩看到,佛放東方光明當中,有好多菩薩在那裡行菩薩道一樣嗎?所以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為什麼他會矜哀三界,因為他有無窮盡的大悲。
[什麼叫做無窮盡的大悲?]
也就是不但地獄的眾生他要大悲,即連是等覺菩薩的眾生,他也一樣要大悲,所以淨土法門,從地獄的眾生一直到等覺菩薩都要攝受,就是這個道理,唯有如此,才叫「無盡大悲」
[矜哀三界又是什麼道理呢?]
等覺菩薩雖然也是大悲所攝,可是等覺菩薩能自己修行,還不是彌陀本願攝受的主要對象,可是三界中的眾生煩惱無量、痛苦無量、求出無期,也求出無門,則更是他矜哀的對象,所以他說矜哀三界。理論上說大悲是無盡的,因此不應該只是三界,應該是九法界,而不是三界。可是為什麼「只是」矜哀三界呢?因為三界的眾生特別的痛苦,有三惡道,輪迴之苦,永無止息。既然「矜哀三界」,那他該怎麼辦呢?所以他要「出興於世」!
這就跟《法華經》上講的一樣了-諸佛以「一大事因緣」出現於世,什麼是「一大事因緣」呢?就是要開、示、悟、入眾生,讓他們皆入佛之知見,無二亦無三,畢竟成佛道。什麼叫入佛知見,也就是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,「光闡道教」。你看,兩部經不是在講一件事嗎!所以懂《法華》,就會懂得彌陀的本願;而懂彌陀的本願,就會懂得釋迦佛的本願,同時你更會發現,這與十方諸佛的本願也是無二無別的。佛陀所以出興於世,是為了要光闡道教,這在《法華經》上講,是要開、示、悟、入眾生佛之知見。可是在光闡道教之後,諸佛怎麼樣能讓眾生得到真實不退的利益呢?
經上說「欲拯濟群萌、惠以真實之利」。佛陀出世不是只為了講經說法而已,講經說法只是一種手段,他的目的是要「惠以真實之利」、是為了要「拯濟群萌」,是為了救眾生出離一切苦海。為了要這樣的理由,所以必須讓眾生有真實的利益可得,如此才能夠達到諸佛拯濟群萌的目的。也唯有如此,諸佛無盡的大悲,才能夠徹底圓滿。
[然而如何才能惠以真實之利?]
這也就是部《無量壽經》所要說的,換句話說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正是諸佛以無盡大悲,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講出來的一部經!說到「真實」的利益,各位還記不記得《法華經》上所謂的開權顯「實」,這《無量壽經》中所開展的就是實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淨土法門是「至圓至頓」之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表面看來,持名念佛似乎是權教、方便教,其實在圓頓的立場上,權即是實,實不離權。執著淨土法門是方便教,其實是不懂淨土法門的深義。
欲拯濟群萌,必須惠以真實之利。可是諸佛,是以「大悲」才會興出於世的,當他興出在世之後,看到一切眾生-尤其是三界眾生,如此虛妄受苦,於是他油然生起矜哀三界之念,自然就要光闡道教,講說佛法。講說佛法無非是為了要達到拯濟群萌的目的,也唯有如此,才能圓滿諸佛的大悲。
[可是要怎麼去「拯濟群萌」呢?]
只有一件事才能做得到,也就是惠以「真實之利」。如果不是真實之利,就不能真正的拯濟群萌。那麼佛法當中,有沒有那一種不是真實之利的例子呢?有!如《法華經》上說︰(佛法)唯一佛乘,無二亦無三,雖說聲聞法,方便作接引。所以聲聞法,是為了方便接引而設,只是「化城」,不是真實之利的所在。所謂佛法的真實之利,必須是讓你能到究竟「寶所」的才是。而淨土法門但得往生,當生成辦!正是唯一佛乘的真實之利的所在。
若從易行易至的成佛之法說,淨土法門正是大乘法的徹底大用;反之,一切大乘法的教理,正是淨土法門的本體。圓滿大乘的「體」跟「用」都能夠了解、信受了,那麼諸佛的真實之利,也就被吾人所完全受用。如此諸佛的真實之利,才算真正的惠施於吾輩,同時諸佛也才能達到拯濟群萌的出世目的。諸佛既能拯濟群萌,那麼諸佛的無盡大悲就得以安止了。
因此,我們也可以更直接的說︰淨土法門就是諸佛徹底真實之利的所在!因為此一法門徹顯了諸佛的無盡大悲、大願與大力、大用。這也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︰「九界眾生離此法,上不能圓成佛道;十方諸佛捨此法,下不能普利眾生。」的道理。你如果能這樣體會的話,你怎麼會輕視淨土法門呢?
經文接下去又說︰「無量億劫,難值難見,猶靈瑞華,時時乃出。」諸佛說這個真實之利,是你無量億劫當中,難值難見的。這不就是等於《法華經》上說的嗎?多寶如來為什麼要來聽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呢?因為《法華經》也是︰「時乃說之,難值難遇」的。此外,如〈方便品〉中亦云︰「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,能聽是法者,斯人亦復難。譬如優曇華,一切皆愛樂,天人所希有,時時乃一出。」而今在蓮池會上惠以真實之利的淨土法門,也是無量億劫難值難見。不過《法華經》雖是難值難見。還沒有到難「信」,而淨土法門因為是《法華經》唯佛一乘的徹底大用,所以它更進一步地是屬於難信之法。一般通途的大乘法門,都是難解、難思的,而淨土法門更加一個難信,因為它是大乘法門的徹底應「用」。更因為它是難信之法,所以諸佛才會「晝夜守護,不妄宣說」,必須等到眾生機緣成熟了才會宣說,這就是「難值難見,時時乃出。」的原因所在。
在《無量壽經》同一段經文中又講到︰「如來正覺,其智難量。」這句話又跟《法華經》方便品一致︰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,所不能知」,「諸佛」當然包括阿彌陀佛,舉一佛即是全佛,其智慧、其法門,當然都是難解難知。方便品是在開權顯實,直諫諸佛的本地風光,而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竟然與此如此相合,換句話說,淨土法門正是諸佛本地風光所流露出來的稱性極談,這也就是所謂淨土法門是「大乘真實之教」的深義所在!
經上又云︰「多所導御,慧見無礙」
所謂多少導御就是指善巧度眾生的意思。為什麼能夠善巧度眾生呢?因為諸佛能夠「慧見無礙」。
[又為什麼諸佛能夠慧見無礙呢?]
《法華經》藥草喻品上有說︰「如來,知此眾生,種相體性。念何事,思何事,修何事。之何念,云何思,云何修。以何法念,以何法思,以何法修,以何法得何法。眾生住於種種之地,唯有如來如實見之,明了無礙。」又《金剛經》上亦說︰「爾所(無量恆河沙數)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」這就是慧見無礙。揭櫫大乘空義的《金剛經》、唯佛一乘的《法華經》在佛陀觀的立場上與《無量壽經》都是一致,這又是淨土法門乃大乘了義的又一證明。
在「多所導御,慧見無礙,」之後緊接著又云︰「無能遏絕。」
所謂無能遏絕是什麼意思?
《法華經》上說(見前引),知一切眾生以何法思,以何法修,以何法得何法。既能了知一切眾生聞、思、修的機緣與內容,當然在變化的方便施設上,也就沒有任何的障礙了,所以才說「無能遏絕」
那麼什麼樣的法門,能讓眾生當生成辦,直到成佛之前都不退轉、沒有障礙呢?
這是十方諸佛在度眾生時,所最關切的問題。這也正是本段經文前面所說的,諸佛要以何種法門來惠以眾生「真實之利」的重點所在。本經強調,淨土法門正是諸佛所惠與一切眾生的「真實之利」,換句話說,十方諸佛在徹見眾生之根機後,要施與眾生的究竟利益法門,正是淨土法門。所以《彌陀經》才云︰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!宣說淨土法門的經,之所以為「一切諸佛所護念」,正在於此法門是諸佛大悲度生的究竟極致之故。
綜合以上來說,諸佛興出於世,無非要讓眾生得到真實之利,可是眾生真實之利,怎麼才能夠成就呢?十方諸佛或權或實,善巧導御,最後則導歸到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常常說,普賢萬行導歸極樂,也正是這個道理。千經萬論讚歎,唯在彌陀也是這個道理。由此,我們才可以體會到,淨土法門之所以為大乘了義的本質所在。
〈結論〉
接下來,可以稍稍作個結論。在這第一講次當中:
(一)我們對於淨土法門在今天台灣佛教界,以何種方式被認識,我們首先作了介紹。
(二)其次則提到淨土法門所流傳的三種不同修持方法,同時對於它們的不同點,也略略做了比較。
(三)之後再講到淨土法門乃是大乘佛法之究竟力用的這個道理。這是淨土法門,在本質上相當重要的一個根本道理。
我們已經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,跟大家說明了。希望這樣的結論,大家在了解之後,我們可以很適當而堅固的信心進一步地生起願心及力行。你我到底該怎麼去認識並把握淨土法門?該怎麼樣去信受及實踐淨土法門?修持淨土法門對吾人最重要的課題是什麼?往後幾個講次要跟大家討論的,正是這樣的主題。剛剛所講的那些,不過是讓大眾對淨土法門有個大概的了解而已,為的是希望讓你不要對這個甚深的法門起輕慢心,至於直接修學的利益,當然還不能夠立刻達到。然而這次的淨土講座,其最重要的目的,卻正是為了希望在實際的淨土法門修持上,提供一些助益。
善導大師謂︰「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,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」這是今生很現實的問題與需要,不只是為了「自利」,同時也為了「利他」!
因此我們今後修學淨土,需要常常反問自己的是︰我這樣修確定「已經」能往生,或「可以」往生嗎?如果還不太敢確定,那麼淨土法門到底該怎麼修才穩當?祖師們的教說,我到底能實踐幾分?每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我有沒有感覺跟極樂世界更靠近一點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我就更有理由要「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」了。因為我們不知道,到時候會怎麼個死法?然而淨土法門的積極目的,卻是希望念佛的人,能夠不必等到死,就能夠在經過一段適當的理解跟實踐之後,當下(不必到臨終前)就能確定他「能」往生,於是在剩餘的生命歲月當中,他能夠身心安穩,隨緣自利利他(亦即前面所講的︰由易行道回歸通途道),我們修持淨土法門的目的應該是這樣,否則極易被誤解為「不重當生,只求來世」(雖然能「真正」這樣發心,倒是很好)。當然目的如此,我們不一定能做到,可是這卻是一個很重要的修學目標,值得我們去追求。(求乎上,得乎中嘛!)同時,這個修行目標的建立,也是此次講座的目的之一。
以上所講,是讓你們對淨土法門有一個大概的瞭解,希望你們不要對它起輕慢心。我們應該以建覺老尼師的往生喚醒自己迷茫的心,好好的念佛。你們必須瞭解:要想在今生了脫生死,淨土法門是非修不可,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樣來修淨土法門,用什麼心態去念那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我可以說,這一句佛號離你們還很遙遠,你們每念一句佛號,並沒有感到阿彌陀佛跟你們很親近。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念佛人經過一段努力理解之後,能夠正確認識淨土法門,進而堅信自己能夠確定往生而感到身心安穩,希望大家聽過講座之後都能夠心開意解。
往後要講的是怎樣來認識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的物質是什麼。這裡我用一句話六個字,你對淨土法門就知之過半。如果你承擔得了這六個字,臨終往生就沒有問題。這六個字是“難解、難信、易至”。“難解”是不容易理解。“難信”是站在眾生的立場上講難以相信。“易至”是就這個法門得益來說,很容易到達目的地。乃至於你曾經誹謗過它,只要你現在一念心要去,一樣可以往生。
你常常要反省這六個字。為什麼難解?我哪裡還不懂?為什麼難信?我是不是還信不夠?為什麼易至?既然易至,那麼我修淨土法門就應該很快樂、很舒服。就不會看到這樣現象:有人打佛七念到聲音沙啞還不敢肯定他能往生。都說:“沒有那麼快,我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我每天都打妄想。”中國修淨土的大多是這種反應。既然淨土法門是易至,那為什麼老覺得到不了呢?這就是問題。
你念佛時,應該感覺你跟阿彌陀佛、跟極樂世界非常的接近,而且這種感覺不會退失,這才叫易至。如果真象台中那位老 居士所說,往生實在不容易,那不如修別的法門算了。這不叫易至。
當然它也是難解、難信,這次講座就是要講到讓你們理解,讓你們相信,讓你們能夠由解啟信,由信而啟正行,由正行而決定往生。如果你真能這樣,你一生大事已畢,就可以遊戲人間了。
所以修淨土法門不需要等到死才交考卷,你現在就可以交卷,肯定合格。在考場裡有自信的人寫完了,檢查一遍就交卷。可是有人就怕怕的,非得到鈴響才交卷。修淨土法門就是這樣,很有把握,不必等到無常鈴響,就提前交卷了,一定及格,這就大事已畢。易至就應該有這個效果。
補充資料
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:
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,眾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,是故應至心,懺悔六情根。
◎佛說《無量壽經》(上卷):
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濟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無量億劫,難值難見。猶靈瑞華,時時乃出。今所問者,多所饒益,開化一切諸天人民。阿難當知,如來正覺,其智難量,多所導御。慧見無礙,無能遏絕。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,無數無量,復過於此,諸根悅豫,不以毀損,姿色不變,光顏無異。所以者何,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。於一切法,而得自在。
◎《法華經》「方便品」:
云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諸佛世尊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。佛告舍利弗,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,諸有所作常為一事,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。舍利弗,如來但以一佛乘故,為眾生說法,無有餘乘,若二若三。
◎《法華經》「方便品」:
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,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。
◎《法華經》「藥草喻品」:
◎《法華經》「藥草喻品」:
唯有如來,知此眾生,種相體性,念何事,思何事,修何事。云何念,云何思,云何修。以何法念,以何法思,以何法修,以何法得何法。眾生住於種種之地,唯有如來如實見之,明了無礙。
◎《法華經》「壽量品」:
於阿僧祇劫,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,眾生見劫盡,大火所燒時,我此土安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