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

7月19日

庭:您怎麼都不出去玩?
讓:您為什麼要出去玩?
庭:快樂啊!
讓:我沒有出去玩,也有快樂啊。

不然,我們來比賽看看誰的快樂,比較利害~
庭的:爸爸工作賺錢+媽媽計畫安排+放暑假+沒有遇到颱風、生病…V.S.讓的:信願感恩歡喜念佛
哪一種快樂,比較輕鬆、容易、穩定、實在?
哪一種快樂,比較多人喜歡?

呵呵:) 奇怪!南無阿彌陀佛

仰信、解信、證信

如果平時,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都沒有辦法將我們從欲望、煩惱、執著中拉出來;臨命終時,要能往生西方,恐怕不是那麼容易。因為,對我們而言:世間的人事物,比西方、比阿彌陀佛,更真實、更重要。
善導和尚:「但使信心求念,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易得往生。[1]
仰信
解信→
證信
1. 不覺.不足
2. 自覺.不足
3. 自覺.有能
4. 不覺.有能
此「信」非僅止於「仰信」、「解信」,乃「證信」之「信」。
蕅益大師:「若於身心世界,猶未放下;貪嗔癡念,猶自現起;是非人我,猶自挂懷;間斷夾雜,猶未除盡;妄想馳逐,猶未永滅;種種他岐,猶能惑志;便不名為真念佛也。[2]
何謂:「證信」?「證信」之人,「真念佛」人也!
「仰信」自以為信,自以為行。口雖念佛,心還念我。
「解信」知而不行,欲罷不能。雖知念佛,心常念我。
「證信」以行證信,成就信力;初得離欲(我),終則無欲(我)。
蕅益大師:妙因妙果不離一心,如秤兩頭低昂時等。何俟娑婆報盡方育寶池,只今信願持名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[3]
淨土清淨安隱之樂,何俟娑婆報盡,方得受用;只今信願持名,一分「證信」便得一分受用。




[1] 《往生禮讚偈》(CBETA, T47, no. 1980, p. 439, a27-b18)
[2] 《徑中徑又徑》卷2 (CBETA, X62, no. 1185, p. 383, b21-23 // Z 2:14, p. 427, c6-8 // R109, p. 854, a6-8)
[3] 《阿彌陀經要解》卷1 (CBETA, T37, no. 1762, p. 374, a6-8)

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

要門+弘願

「我等愚癡身 曠劫來流轉 今逢釋迦佛 末法之遺跡 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 定散等迴向 速證無生身」[1] 善導和尚集記《四帖疏》[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]文中之一偈,示末世凡愚之吾輩,今逢釋尊廣開淨土之要門,果能依此而行,乘彌陀之弘願,必定速得證成無為之法身。
〈玄義分〉之七門料簡[第一、標序題]:「眾生障重,取悟之者難明,雖可教益多門,凡惑無由遍攬,遇因韋提致請,我今樂欲往生安樂,唯願如來教我思惟、教我正受。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,即廣開淨土之要門,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。其要門者,即此《觀經》定散二門是也。定即息慮以凝心,散即廢惡以修善,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。言弘願者,如《大經》說,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」[2]
「要門」乃行者往生淨土之要,有二:「《觀經》定散二門是也」。然,不論行者所行,為「十三觀.息慮凝心之定善」、或「三福九品.廢惡修善之散善」,均需「迴斯二行求願往生」因此,不論「定善」「散善」之行,若離彌陀之「弘願」,則失往生之大用矣。故言「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
所謂「要門」與「弘願」,乃釋尊廣開淨土之「要門」,欲示行者往生淨土之法,彰顯阿彌陀佛攝受眾生之「弘願」。一就眾生行願而說、一示阿彌陀佛之大願,二者相成,行者往生淨土一事始得成辦。今有作「要弘二門」判,並提出「要弘廢立」者,或失於 和尚之本義;又說為 和尚所立者,則恐過更甚矣!
立「弘願」誠無不可~然,若廢「要門」,眾生無求生淨土之行願;彌陀「弘願」將何立為?
且,若無釋尊之慈示,吾輩凡愚誰識彌陀大慈悲父;不僅釋尊廣開之「要門」無由得廢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好,應機者說妙而已。如前所示:「眾生障重,取悟之者難明,雖可教益多門,凡惑無由遍攬…娑婆化主因其請故,即廣開淨土之要門…」等。又《經》云:「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[3]善導和尚《疏》曰:「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,正明付屬彌陀名號,流通於遐代。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。[4]即應末世眾生之機而說,勸令行者專稱佛名。而稱名一法亦屬「要門」所攝,「要門」若廢,行者將以何為宗?
  行者雖非以「息慮凝心」「廢惡修善」作往生淨土之要件,而以信順彌陀「弘願」為歸。然,若真念佛者,誰不「息慮凝心」、誰不「廢惡修善」!緃如《觀經》下品之眾生,一生造惡,臨終專稱佛名,懺悔心生、惡心都息;亦不失於「息慮」「廢惡」,始得相應於彌陀之「弘願」。故,行者切勿以持名作不需「息慮凝心」「廢惡修善」之由。
只此「息慮凝心」非侷於定觀, 善導和尚:「眾生障重,境細心麁,識颺神飛,觀難成就也,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,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。...但使信心求念,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易得往生。...若能如上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[5]現處濁世,恆保「信心求念」之心,仗彌陀之「弘願」入淨土之「要門」,隨分「息慮凝心」隨力「廢惡修善」;當來,畢命一對,逕登安養「與佛相見,慶喜何極也。[6]
-寫在大安法師作〈要弘二門是偽命題〉一文讀後-
願祈 淨土行者善思,共勉。南無阿彌陀佛




[1] 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1 (CBETA, T37, no. 1753, p. 246, a1-4)
[2] 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1 (CBETA, T37, no. 1753, p. 246, b2-11)
[3] 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卷1 (CBETA, T12, no. 365, p. 346, b15-16)
[4] 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4 (CBETA, T37, no. 1753, p. 278, a22-26)
[5] 《往生禮讚偈》(CBETA, T47, no. 1980, p. 439, a27-b18)
[6] 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4 (CBETA, T37, no. 1753, p. 273, b4-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