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

《吸引力法則》的實踐.3.

我們有沒有可能學習掌握自己的思想頻率?讓它保持在最佳狀態...
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《情緒的驚人力量》
這本書在引導我們找到「自己最真實的本性」(who-you-really-are);然後,使自己發出的思想頻率與那個內在的自己相吻合,接著我們可以放心地跟著感覺走-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〈讓感覺成為你的指引〉。怎麼樣來檢測,我們是否與自己的本性相吻合?
《情緒的驚人力量》「情緒會告訴你,你當下的想法與其發出的頻率,是否與自己的本源(Source self)頻率相符合。
當兩者的頻率相同──或者很接近時──你會感覺很美好;
兩者頻率不一致的時候,你的感覺就會變差。
so...當我們生氣的時候、沮喪的時候或者起慢心的時候,那個時候的自己,是不是最真實的自己?不是了,因為我們的感覺並不舒服。
當我們touch到本有的自性時,那種感受是很舒暢、很清涼的。同時,此刻的我們覺照力會非常的明朗,可以清楚地知道現在的思想,是不是好的、是不是善的、是不是能讓我成為我想要的。

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〈讓感覺成為你的指引〉
有一位我們都認識的聖者-孔子,當他年70時...隨心所欲不逾矩。或許就是如此吧!
可以隨心所欲是多麼的美好,我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;而且重要的是不逾矩,更甚者可以利益他人。
孔子到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,偏偏人生有很多決定,都無法等到那個時候才作的...選組、選系、選工作、選老婆,選擇人生接下來要走的路。

人生的paradox 人生弔詭:年輕的時候涉世不深經驗淺薄 (young and inexperienced),但重要的人生決定,都在這時候發生。年紀大了,久經人世風波巨浪而變得睿智 (old and wise),但時光忽逝,輕舟已過萬重山,一切都風淡雲清了,只留下衰老的身軀與無盡的落日長夜。


...如果我們現在就可以隨心所欲多好。so...how?
「找到自己的本源(Source self)-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,我們從來不曾增減、如如不動的法身。

有一個這樣的故事...一群考古學家到了某個原始部落...他們僱了當地的土著為他帶路。
土著們走了一段路就停下來、走了一段路又停下來。
天已經快黑了,考古學家都想要趕快到達目的地,可是他們還走了一段停一下
後來,考古學家請翻譯和他們溝通,請他們不要再停了。
翻譯和土著們溝通完,告訴考古學家們...他們說:Don't go too fast, you will lose your heart
他們停下來等什麼?等待靈魂。等我們的心,等我們那個本然的心。
我們怎麼樣能找到自己的本源?不要走太快。

云何為想
大部份的時候,我們總是一個想法接著一個想法,而這些想法,常常都是因為我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…卻忘了停下來,看看心裡面的相貌、聽聽心裡面的聲音。一旦,我們開始往內觀照,我們會發現一件事。原來,那個讓我難過的聲音、那個讓人討厭的影象、那個吸引人的滋味都不過是我內心的呈現;它們就印現在那個本來清淨明朗的本性上頭,只要把這些東西拿掉,就好像撥雲見日一樣,那個本來面目就出現了。

到底要拿掉什麼東西,明明就有個東西讓我看到、聽到、嚐到,怎麼說只是我內心的呈現?
a example...
這是什麼東西?
如果您去問一個從沒看過這樣東西的人,他會不會說是地鐘棒?不會。
他可能會說是一根棒子;如果他連棒子的概念都沒有,他就會說它是一枝用木頭做的,長長再加個圓頭的東西
所以,它是什麼東西,和它有關係,還是和您有關係?和您內心既有的概念有關係。

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,視神經(眼睛內的知覺神經元)就開始發射訊息到視丘,將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做分類,之後再傳送到大腦皮質層,也就是腦中主要負責分析的區域。腦皮質層會把這項訊息組織成某種「概念」,並判定刺激視神經細胞的這個物體是什麼(立名)。這些即成為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資料庫,也是我們製造妄想的材料供應商。

「想」:取種種境之像,與過去經驗結合,將所緣之境,安立一個假名。

《成唯識論》卷3:「想謂於境取像為性,施設種種名言為業...」(CBETA,T31,no.1585,p.11,c22-24)

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:「我們實際上看到的,已經不是原本的物體了,而是大腦皮質層所建構出來的影像。因此我們的確可以說,是腦皮質層塑造了我們的世界。」

我們看到的,正是我們心裡的影象...我們喜歡的、討厭的,也還是我們內心的影象。為什麼我們喜歡、或者不喜歡,不在於這樣東西、或者這個人的好壞,而在於我們加諸於自心的概念是什麼。面對每個人的念頭是什麼?面對境界時,所生起的想法是什麼?而這些就決定了我們所處世界的相貌;所以,每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。
您的世界,只有您一個人看的到;我的世界,也只有我才懂。
所以,我所想、所說、所做都正在營造屬於我的世界。

那麼,如何營造一個最美好的世界?

詠給.明就仁波切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佛法修持的重點,並不在於刻意改變想法或行為,以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而是要認識到,無論你如何看待影響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,你原本就是良善、完整,且圓滿具足的。佛法修持是去認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潛能

當我們認出了自心本有的良善、完整、圓滿具足;同時,我們也將擁有一個良善、完整、圓滿具足的世界。
認識這件事正是我們學佛乃至成佛這個旅程的起點;相信我們有這一份潛能,也就是眾生本具平等清淨圓滿的佛性。我們的佛性,和佛的佛性,完完全全相同,而在學佛的路上,我們正是學著一點一滴地開顯自己的佛性。所以,我們並不是刻意改變想法或行為,而是當我們認識到自心的良善,這一份覺知自會引導我們的思想、行動。

這樣的概念,談起來並不難,可是做起來卻不容易。
我們可以去看看我們的念頭,常常是不由自主的。或許您可以去觀察看看,有時候連前面那個人走路的樣子,我們內心都會生起想法
如何訓練這個念頭?拿掉那個讓我們的心始終回不到原點、如萬馬奔驣般的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