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

《吸引力法則》的實踐.完.

如何訓練這個念頭?拿掉那個讓我們的心始終回不到原點、如萬馬奔驣般的想。

《般舟三昧經》「立一念,信是法,隨所聞,念其方,宜一念,斷諸想,立定信,勿狐疑,精進行,勿懈怠。勿起想,有與無。勿念進、勿念退,勿念前、勿念後,勿念左、勿念右,勿念無、勿念有,勿念遠、勿念近,勿念痛、勿念癢,勿念飢、勿念渴,勿念寒、勿念熱,勿念苦、勿念樂,勿念生、勿念老、勿念病、勿念死,勿念身、勿念命、勿念壽,勿念貧、勿念富,勿念貴、勿念賤,勿念色、勿念欲,勿念小、勿念大,勿念長、勿念短,勿念好、勿念醜,勿念惡、勿念善,勿念瞋、勿念喜,勿念坐、勿念起,勿念行、勿念止,勿念經、勿念法,勿念是、勿念非,勿念捨、勿念取,勿念想、勿念識,勿念斷、勿念著,勿念空、勿念實,勿念輕、勿念重,勿念難、勿念易,勿念深、勿念淺,勿念廣、勿念狹,勿念父、勿念母,勿念妻、勿念子,勿念親、勿念疏,勿念憎、勿念愛,勿念得、勿念失,勿念成、勿念敗,勿念清、勿念濁。斷諸念,一期念。意勿亂,常精進,勿懈怠,勿歲計,勿日倦。立一念,勿中忽,除睡眠,精其意。

我們平時朝思暮想的我有什麼、我沒有什麼、什麼才對、什麼不對

這些都來自於哪裡?我的主觀。

有沒有可能練習讓我們的念頭,離開這個我。

把我從當中抽離,單純地看著這個念頭都在想些什麼?

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「禪修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。

修的時候,我們用科學家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主觀經驗。

我們的心就像一面境子,您給它什麼,它就現什麼。不會排斥任何東西,好的、壞的、高興、憤怒只要您想的到的,都呈現在上頭。但是,也不會執著任何東西,您把它拿掉它馬上就沒了。

讓我們的心,回到它原本清淨明朗的樣子,並不是去抗拒這些想法,而是去看見這些想法的根源,呈現著種種影相的境子,那個從來不曾增減的本性。當我們看見自己的想法、情緒的時候,接下來再看見的就是這樣東西了。

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「

假如我們能持續不斷覺察自心的種種活動,那些曾被我們認為真實存在的念頭、情緒、感官知覺,以及所接收的對境等經驗的澄澈本質,就會慢慢地被我們認出來。

怎麼樣讓我們減少陷入低頻率思想的機會?又如何能讓我們在陷入以後可以全身而退?

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

生起煩惱、生起情緒了如何再回到原點?提起正念是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。

離開既有主觀的想法,換一個清淨平等的念頭。

它的方法有很多種,念佛是其中的一種。

用念佛代替念我。

用有目標的念,取代漫無目的的想。

《念力的祕密──叫喚自己的內在力量》「什麼叫作「意念」:具有目的思維──一種,足以改變物理現實(physical reality)的強力能量。

掌握改變我們的意念,就能掌握我們的世界。

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「為了平息我們不斷造作的習性,諸佛教導我們依止一個所緣境。一旦習慣這個所緣境後,我們的專注力就會穩定下來。---祖古.烏金仁波切《如實》

叫我們不想,並不容易;因此,我們先借由依止一個所緣境來練習。當我們念佛時,我們的所緣境在一句佛號上。這一句佛號,就像我們之前所提為考古學家帶路的土著,它提醒我們停下來,讓我們的心可以跟上。這一念心,和我們平時習慣用的,以我的想法來面對人、事、物的心是同一個,但是作用不同、趣向也就不一樣。

n 遍行5:觸→作意→受→想→思

n 別境5:欲→勝解→念→定→慧

念佛時,正是把自己從我抽離,念佛這件事和我是誰完全沒有關係,我的相貌、我的能力乃至於我的想法,都不在其中。借由這一句佛號,我們認出那個澄澈的本性。借由這一句佛號,我們將學會愛人如同愛我自己...借由這一句佛號,我們離開了對於我的執著。

借著念佛,離開了對我的執著,或許可以提昇我們的思想頻率;但是,對目標的實踐完成有幫助嗎?

《吸引力法則》-業果法則:種下什麼樣的因,將得到什麼樣的果。

《當和尚遇到鑽石2》:善用業力法則,創造富足人生

Master Shantideva, 700AD:你和我之間的界線,其實不存在。

突破他人跟我是分開有別的的這個障礙,就比較容易用心讓別人成功。

Jey仁波切(1357-1419第一世達賴喇嘛的老師):你要在生命中獲得什麼,先要對別人付出什麼。

...我們必須希望他人成功,程度就跟希望自己成功一樣。

...You are doing good, then good coming back to you.It's a good cycle.

我不知道您們的夢想是什麼,但是,我知道,如果我們也同樣希望別人和我們一樣夢想成真;那麼,我們的夢想將更容易實現。

業力就像回音…發生在我身上的任何一件事,都是來自我曾為別人做的事情的回音,那麼你“就是”我!

把平常習慣的念我,改成念佛,正是在練習,把我放下來-突破他人跟我是分開有別的的這個障礙。

漸漸地,我們會發現,自己的思想頻率可以提高。

200250乃至於1000都可以從念阿彌陀佛開始練習。試看看,讓它變成一種習慣;不容易,但是,不是不可以。

我們需要的...只是練習...成功不是一蹴可幾,成功是馬不停蹄

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「若能撥出時間做正式禪修,就會發展出一種具建設性的習性;這種習性不僅能削弱舊有的神經元模式,還能有效地建立起一種新的神經元模式

HDHabitual Domains「習慣領域」理論:「沒有好的習慣,事業很難成功;沒有壞的習慣,人生很難失敗。」

2千多年前,釋尊也提出這個理論《長阿含經》卷9:「八懈怠和八精進

何謂八懈怠。

何謂八精進。

1)比丘乞食不得食。便作是念。我於今日下村乞食不得。身體疲極。不能堪任坐禪.經行。今宜臥息。懈怠比丘即便臥息。不肯精勤未得欲得.未獲欲獲.未證欲證。是為初懈怠。

比丘入村乞食。不得食還。即作是念。我身體輕便。少於睡眠。宜可精進坐禪.經行。未得者得。未獲者獲。未證者證。於是。比丘即便精進。是為初精進比丘。

2)懈怠比丘得食既足。復作是念。我朝入村乞食。得食過足。身體沈重

乞食得足。便作是念。我今入村。乞食飽滿。氣力充足

3)懈怠比丘設少執事。便作是念。我今日執事。身體疲極

精進比丘設有執事。便作是念。我向執事。廢我行道

4)懈怠比丘設欲執事。便作是念。明當執事。必有疲極。

精進比丘[8]欲執事。便作是念。明當執事。廢我行道

5)懈怠比丘設少行來。便作是念。我朝行來。身體疲極

精進比丘設有行來。便作是念。我朝行來。廢我行道。

6)懈怠比丘設欲少行。便作是念。我明當行。必有疲極。

精進比丘設欲行來。便作是念。[9]明當行。廢我行道

7)懈怠比丘。設遇小患。便作是念。我得重病。困篤羸瘦。

精進比丘設遇患時。便[10]作是念。我得重病或能命終

8)懈怠比丘所患已[5]。復作是念。我病[]差未久。身體羸瘦。

精進比丘患得小[]差。復作是念。我病初[]差。或更增動。廢我行道

(CBETA, T01, no. 1, p. 55, a11-c5)

兩位比丘,最後哪一個得到成就?為什麼?只因為習慣不同。

每個人「習慣領域」不同,所達到的成就也不同。

這些「習慣性的想法」,引導我們行為方向,決定我們的未來。

「習慣領域」:「命好不如習慣好!」

命是什麼?與生俱來的。命好,我們通常會說:這個人很有福報。

「命好不如習慣好!」「有福報不如有好的習慣!」

習慣是什麼?我們的每一個想法、每一個念頭所累積而成的,我們最常用的那個想法、最常起的念頭,就形成我們的習慣。so..「有福報不如有好的念頭。

福報像一朵已經開的花、一顆已經結的果不論花開的美不美、果結的大或小,終究會謝。

念頭就像種子,我們現在的每一個念頭就正在為下次開的花、結的果,下種子。

所以,「有福報,不如有好的念頭。

管理我們下的每一顆種子,管好我們的每一個念頭。

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一生,由什麼堆砌而成;而這個什麼,源自於我們從不曾間斷的念頭它可以生起任何力量,而這份力量正是我們賦與它的。而我們所賦與給它的這份力量,決定了我們的此世與來生。

我們的所言、所行,每一樣都將回到我們自己身上。傷害到的不是別人,受到幫助的也還是自己。

再看一次...看到第38秒的地方就好...go...您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,而這件事,其實每天都在您我的生命旅程中上演...

愛得華「我經營醫院,不是健診中心,一律都是兩人房,沒有特例(No exceptions)!

愛得華住進醫院「我想要單人房?

助理說:「您是開醫院,又不是健診中心,一律雙人房,沒有特例!

每一次在啟動行為(言語、動作)之前,提醒自己給它一份善的力量那一份善的力量,終將回到我們自己身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除了念佛...我們當中有的人或許過去、或許將來,還有很多因緣可以學習到其他的方法;不管怎麼樣,對於念佛這樣的方法,不要輕易的放棄。或許,比起其他的方法,念佛讓您感覺不是那麼容易就上路,但是,這個方法卻是可以陪伴我們度過生命的任何一個關卡,乃至於有一天,我們都必需要面對的-生死的困頓。

念佛,是一門囊括身、受、心、法(四念處)的修習。

如果單單只有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,覺知當下是不够,必定要再加上法念處,對於空無我的認知。念佛,念的清清楚楚,正在提起我們的覺照力,更提醒我們放捨對於我的執著,這當中又涉及了所謂念佛三資糧當中的信與願。

提起一句佛號,就具足信願行,是我們要時刻叮嚀自己的,也是念佛不論在靜中、動中都能用的上的關鍵。或許將來有因緣,大家都開始念佛了,我們可以再多用一些時間認識念佛法門。

接續...念佛+四念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