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後~
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,您我不也都在找路。
有時候,是在沒路時找路;有時候,是在十字路口找路...不管走的是什麼路,記得也為自己的生命,找一個出口。
早齋後,某某法師掛下電話:「伯父是父親的恩人,父親剛到台灣時,住在他家,他又幫父親找了一份穩定的差事...。伯父往生將近20天,現在在醫院的冰櫃裡...。大表哥打電話給姊姊,提到伯父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死亡,且有親人在夢裡,夢見伯父說很冷。
然後,我們一起來到醫院;法師的姊姊、姊夫和伯父幾個在台灣的孩子也到了。走往地下室,原來是醫院附設的葬儀社。經過伯父的家人與工作人員溝通後,他引導我們走到冰櫃前,一格一格地裝著不同的屍體;確認後,打開冰櫃,將伯父的屍體拉出來,再打開屍袋。
面對著一位將近90歲老人家毫無生氣的臉孔,法師跟伯父說了幾句話,接著開始念佛。幾分鐘後,我們停下來,再跟伯父說說話。
「先感恩他老人家,早年對法師一家人的照顧,讓他們都能平安長大;今天我們才有因緣來到這裡,為他祝福。孩子們對您有許多的不捨;然而,處在這個無常的世間,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,我們所在的環境、我們的身體,就不停止地變化。我們一天、一天地成長拙壯,成家、立業,借著這個身體成就了許多事業、功德...。現在,回過頭來看這一切,就像一場夢,已不再是我們所能主宰;一個有智慧的人,對於夢不會有一絲的留戀。現在,我們所能掌握的,只有學習放捨。放下我們的國土家園、親緣眷屬,乃至於放下我們這個色身。當我們放下的那一刻,將感受到無比的清涼。
「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。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。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——《老子十三章》
怎麼放下呢?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,教導了眾生許多的方法。今天,我們想讓您認識其中一種方法-念佛。借著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與佛的慈悲智慧相應;借著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喚起我們內在本具清淨平等的自性光明。
除此之外,在經典當中有記載,阿彌陀佛曾經發願...
《佛說無量壽經》卷2:「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住不退轉,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。」」(CBETA, T12, no. 360, p. 272, b11-14)
為什麼要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呢?
不是要逃到哪去,是要去哪兒跟著阿彌陀佛學習,學習遠離欲望、煩惱、妄想、執著的方法;不只自己學習;因為,所有的苦難都從這兒(心)來啊。學習圓滿之後,希望眾生也都能認識這樣的方法,也都能借著方法的實踐離苦得樂。
末了,要再提醒的是至誠心念佛,清淨心相應,圓滿菩提心行。現在,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念佛,只要念清楚、聽清楚...學習放下世間種種,欣往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的佛國淨土。
接著,我們又念了幾分鐘的佛號,迴向之後,離開醫院。
站在一旁的大表哥已是泣不成聲...老人家的孩子們,個個事業有成,有幾位在國外還沒回來;老人家本身也是風光一世。
只是,老人家和孩子們,沒有固定的信仰;因此,當老人家往生時,孩子們也不知能為老人家作些什麼。直至我們的到訪,除了給亡者祝福,或許也算是給生者一份安慰吧!
大伙兒一起用過午齋,當我們要離去時;大表哥說:「我很高興,今天您們能來。
宋‧蘇軾‧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...雲散月明誰點綴?天容海色本澄清。
念佛正是提醒我們,回歸本然的覺性;不被外境所牽、外相所動。
讓我們的心化作一塊純淨的海棉,汲取生命旅程中所需的"行頭"。
背起行囊,裡頭裝滿努力的成果...找路去。不論大路小路,人生因此而豐富。
只是,不論走到哪裡;別忘了點一盞燈,讓生命看見另一個出口。
生命除了「擁有的快樂,記得還有「放下的快活。
有時匆匆到了終點,往往措手不及...現在,就開始練習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