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每天睡十二個小時、夢見自己是個乞丐的國王;
一個每天睡十二個小時、夢見自己是個國王的乞丐。
1. 這兩人的生活真有什麼差別嗎?
2. 我們是乞丐?還是國王?我們是睡夢?還是清醒?
3. 什麼樣的生命故事是
深刻又有意義?它的關鍵在那裏?
從老和尚追求
就是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。 一開始,什麼都記;就像怕喪失記憶,忘了自己也曾經的年輕。 那個時候,還是個中學生,得在層層的升學壓力中,找個空隙。 後來,只記這一天的心情。 結果回過頭來,有時連自己都看不懂,那一天到底是下雨還是天晴? 接著,來到這裡。從2000,好像只剩下行事曆。 現在,有什麼好記?記著一個娑婆客的足跡...
一個每天睡十二個小時、夢見自己是個乞丐的國王;
一個每天睡十二個小時、夢見自己是個國王的乞丐。
1. 這兩人的生活真有什麼差別嗎?
2. 我們是乞丐?還是國王?我們是睡夢?還是清醒?
3. 什麼樣的生命故事是
深刻又有意義?它的關鍵在那裏?
從老和尚追求
在無常的法則中;如果這是我的最後一秒鐘,如何去安頓我的身心?
佛教中所學習的專注(一心)與放鬆(輕安)是如何的?
念佛:阿彌陀佛特別讓我們感受到無量光、無量壽,臨終時是否仍能如此。
運用專注(一心)與放鬆(輕安)去面對欲望、我執,至少身體是自在的;再多的干擾都不能影響我。
和尚:體會身體(呼吸)的節奏,一入一出;也可以配合念佛的經驗,可以去看佛號與呼吸的節奏。
1. 呼吸進來的時候,進來;出去的時候,看它怎麼出去:長、短...
2. 讓身心隨著呼吸越來越輕安。
3. 讓身體的鬆緊度+呼吸的節奏+心念注意力的強度,搭配的恰到好處。
4. 看身體、呼吸與心念的變化,能否如實地相應。去體會相應的精準度、透明度。
身體-行為、呼吸-言語、心念-思想,我們的行為、言語、心念能否相應。
從這裡看到我們的身心與眾生清淨平等,身體的組成、呼吸、意念的模式。
從這裡去看阿彌陀佛身金色…
將這個身心調到最容易斷惡、修善的準備狀態。
5. 我們身體、呼吸、心念的節奏會亂、受到干擾不要緊,覺察到以後,再慢慢調到相應的狀態。
讓自己的身體、呼吸、心念,找到自己相應的節奏,從最簡單的一呼一吸開始…兩個一呼一吸…
6. 從身體、呼吸、心念的變化,進一步可以看到感受。
什麼是離欲的喜樂?心裡的喜悅很深的感覺-樂受。
體會到感受以後,就可以耐的了冷、熱、順、逆。(說著說著…策進法師把電扇全關了…#全民來靜坐,節能省電又喜樂。)
禪坐練習,幾乎不需要什麼條件、設備、需求,隨時隨地都可以去體會,不論拜佛、澆花…都可以去練習。如何將每一個剎那,看清楚,如實接受訊息。
對身心與世界的變化,看的很粗糙時,容易生起欲望、煩惱;看清楚時…天下本無事。
我們較易去看外在的變化,面對這些報導我們首先要求如實;一樣的,對於我們的身心,如實去認識、體會,作最正確的判斷,表達對自他最有意義的行為,幫助自己,幫助他人。
有空經常朝這些方向去學習,終身受用。到最後一口氣,都能如實看清楚,作最正確的判斷,不會貪求多一秒鐘或少一秒鐘。
和尚:「第一次來淨苑的請舉手?第一次住道場的請舉手?住了一天沒有下山....
學員1:「不習慣,生活作息不同。
學員2:「這邊比較沒那麼自由。
和尚:「自由與不自由,往往是相對的;全世界和我們這裡一樣的地方好像還有。我們這邊的生活哪裡不自由?
學員2:「一定的時間起床…固定的作息時間。
學員3:「要上早晚課。
和尚:「有一個要上早晚課的習慣,在一般的團體有沒有類似的?軍隊早晚點名、升降旗。看起來,道場生活與軍隊生活有點類似,為什麼要這樣?
學員4:「約束,有一個方向。
學員5:「讓大家統一。
學員6:「規律。
和尚:「為什麼這兩個團體需要規律?軍隊為什麼要求統一、紀律?培養力量。道場就像一個軍隊,一個什麼樣的軍隊?
道場(菩提曼陀羅):一個覺悟的地方。
佛陀覺悟的地方:菩提樹下(道場樹)。
佛陀覺悟了什麼道理?覺悟了他所應該要走的道路。後人想學習佛陀所走的道路,因此將學習覺悟的地方稱作道場;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場。
佛陀時代很多人跟著學習,直到2500多年後的今天,仍有許多人跟著學習。
《增壹阿含經》卷7〈16 火滅品〉: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此二力。云何為二力?所謂忍力、思惟力,設吾無此二力者,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。又無此二力者,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,亦復不能降伏魔怨,成無上正真之道,坐於道場。以我有忍力(定)、思惟力(慧)故,便能降伏魔眾,成無上正真之道,坐於道場。是故,諸比丘!當求方便,修此二力,忍力、思惟力,便成須陀洹道、斯陀含道、阿那含道、阿羅漢道,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。如是。諸比丘!當作是學。」」(CBETA, T02, no. 125, p. 580, b27-c7)
我們最怕什麼?
學員:「死、老、病、窮、...
如果讓大家餓一週,是不是大家還可以像現在安靜地坐在這裡?
將來我們都會面對各類各樣的挑戰;現在,我們生活的基本條件還不算太差,還看不出我們的力量有多少。需要借由學習(戒律)訓練我們養成力量。
餓七天以後的軍隊是不是還可以出戰;餓七天以後,外面來了一堆食物,我是不是還可以平靜地坐在這裡。
毗奈耶:訓練
尸羅:好習慣
訓練自己養成好習慣,到像呼吸般的自然。
軍隊常常緊急集合=道場也有緊急集合:冬天的深夜裡接到助念通知,是不是可以從被窩裡奮起?
持守戒律(好習慣),作到禁得起考驗。
如:今年日本海嘯,儘管在災難之中,仍能守持紀律。
荷蘭商船為守護貨品寧捨生命,終於贏得海運貿易市場。
軍隊訓練軍人保護國家,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道場中訓練自己養成力量(持戒),保護我們的心(道德)。如何從這幾天的道場生活之中,找到自己的人生之道,寧捨生命堅持到底(如軍人之視死如歸)。
五戒是作為人的基本守則。
持守五戒保護自己,也讓他人得到平安。
惠敏和尚:〈優質佛教徒終身學習守則〉
不殺生:救護生命 珍惜環境
不偷盜:給施資財 奉獻社會
不邪淫:敬愛家人 尊重信任
不妄語:說誠實言 善意溝通
不飲酒:正念正知 清淨身心
台灣佛教界的珍寶102歲之「觀音老人」悟明長老於今(2011)年7月19日下午圓寂於樹林海明寺,當時海明寺正在舉行觀音佛七,老人自知時至,擇於觀音菩薩成道日(農曆六月十九),觀音法會圓滿時捨報,上午,信眾歡欣慶祝觀音菩薩成道,下午得知悟明長老亦已成道,僧信眾等集眾念佛回向。明(20)日上午,將恭請廣元長老為悟明長老舉行坐缸說法。祈願長老早返娑婆,廣度有情。
悟明長老民國前一年出生於河南省商水縣大李莊,俗姓李,名林泉,號俊英,父親成然公經商;母親為劉氏。民國十三年,十四歲時禮能靜老和尚圓頂出家,法名:「仁恩」,號「悟明」。次年,由於觀音閣設立學堂,因此得以繼續研讀《四書五經》、《新說實論》等書; 夏初,農曆六月六日,曬經時,翻閱「大悲懺」懺本,首見觀音菩薩十大願,遂請恩師為說該願,若有所悟,並發願受持,此乃「觀音法門」成為悟老畢生的修持,並大力加以弘傳的殊勝因緣。
民國十九年農曆九月初,時廿歲,到湖北省漢陽歸元寺求受具足戒。受畢沙彌戒後,得因緣至上海留雲禪寺(別名海潮寺)掛單,並親近德浩老和尚、方丈從善和尚與大依、慈筏等大師,後並留任擔當「悅眾」、「庫房」等職,且隨眾「冬參夏學」,努力不懈。
民國卅八年,法師卅九歲,時局動盪不安,五月十八日下午,與樂觀老法師易僧衣為戎裝,撤退至台灣,廿一日於極樂殯儀館擔任「交際主任」,並拜訪早已抵台的東初、白聖、南亭、道源.....等大師,為重新出發預作準備。民國四十年,應白聖老法師之請,擔任「十普寺」監院。民國四十二年一月,台灣首次傳戒於台南白河大仙寺,師應聘為「尊證阿闍黎」。塵頓脫明佛性,究竟涅槃自在身。」又:「四大所成幻化身,放下一切悟本真,三關透過無所得,心佛眾生皆前因!」。體悟的境界如此不斷的昇華,心中真是法喜充滿。民國七十四年一月,自海明寺退居,傳付如道法師任第二代住持。民國七十五年一月,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辦的「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四屆大會」,白聖老法師連任會長,師則擔任首席副會長,並代行會長之職。四月廿六日,榮任「中國佛教會」第十一屆理事長。民國七十八年三月,時七十九歲,「玄奘學術研究院」為紀念玄奘大師一千三百八十八歲誕辰,十二日假台北善導寺舉行紀念大會。四月,「世界佛教僧伽會」 在台召開第五屆大會,推舉法師為「世界佛教僧伽會」會長; 同時榮任執政黨之「中央評議委員」,承如老人常云:「參加各種社團場所,一不為名,二不攀緣,有悟明和尚在的地方,佛法自在其中。」民國七十九年二月,榮獲李登輝主席頒贈「華夏三等獎章」,以表彰法師於佛教界的卓越貢獻。民國八十四年,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特頒贈「華夏三等獎章」,用以表彰師於政治與宗教領域的成就;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七日,應聖嚴法師之請,擔任「兩岸佛學教學育交流座談會暨博覽會」之顧問;九月,恭迎玄奘三藏頂骨舍利返台,奉安「玄奘大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