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

回覆:死刑存與廢?續1...

再問:為什麼是受害?不是我,不是另ㄧ個他?
以下是末學的回覆(藍字紅字部份為孩子回信中的字句):
amitabha
有因緣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,應該請您一起來,您可以問問那些剛正不阿的司法官,和流著正義之血的律師同學們。不過,聽說私底下,我們那些律師助理和書記官...甚至早已離開法律專業的同學們,才是真正的老大。哈哈!
有一次有兩位同學(執業律師),因為彼此的女朋友吵架,讓他們兩個死黨差點也翻臉;最後,他們決定打電話給另一位同學(強哥-公務員)主持公道。他們輪流陳述完畢,強哥第一句話回答:謝謝您們這麼看重我,讓我有機會嚐一嚐當司法官的滋味。他們兩位聽了都笑了,忘了兩個人其實是好朋友,怎麼變成自己"當事人"的辯護者了。
很多時候,很多事情,因為不同的時空,而有不同的權衡方式。有的人強調動機、有的人注重行為本身;有的人討論過程與背景,有的人只看結果。然而,裁判者始終是秉持著給世界帶來和平、為社會帶來詳和的理念,依著證據,作出自由心證的判決。
您提到的"警示的作用"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之中,或許是不可或缺的;雖然,秉持著人性本善的理念,更是"愛的教育"的支持者。(不過,小時候也會和志威打起來;現在想想都是我的錯,姊姊用那種方式愛弟弟,弟弟怎麼有辦法接受呢?)
"當剝奪了一個人的生命,對於犯罪人的意義又有何意義。"
如果,生命的剝奪對他來講是一種救贖...;但是,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法,可以讓他回饋更多。畢竟,傷害的不只是被害人、被害人的家屬;還有他的爹娘...(請參考33與32之間的省思)

這樣的正面行為是因為他本身的善知讓他覺得自己錯了...還是因為死刑的壓力讓他害怕
這兩個答案都有可能,您希望是哪一個呢?

中國人對於死的避諱。「對於死亡的不解,曾經也是讓我選擇出家的原因之一。有因緣再談一談。

多去思考後我便不敢直接的說自己贊成或不贊成了。
仍是可以表達自己現在(不是永遠哦)的想法,只要有充分的理由與但書。
我們作任何的決定,都能經過這樣的思考,就沒有後悔。
在佛法的學習中,每一個論點都必需具足"宗因喻"的論述過程。對自己修行的法門能有充分的肯定,才有支持一個行者,用一輩子來實踐的力量。
婚姻契約的履行也是如此,"我愛你"的背後必定存在著理由。而當這些要素存在時,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,這份婚約絲毫不被動搖;那麼,彼此更有把握一路走下去。

為什麼是受害?不是我,不是另ㄧ個他?
先用一段文,來作為回答這個疑問的前提:「長大以後,受到正規課程的影響,世界的可能性變小了。我們的心智被導向邏輯和科學的觀點,每一件事情的發生,都來自合理的原因和可預測的力量。因此,沒有不能解釋的東西。...<生死習題>p.31
這個問題不是沒有答案,只是它的答案可能無法完全符合一般人的輯和科學的觀點;所以它就變的不合理、不可預測與不能解釋。
實際上,它合理、可預測、也能解釋,只是不能以目前的科學檢測或者符合一般性的邏輯。
如果答案是這樣:
1.沒有理由。您心裡可能想著:莫名其妙。
2.和過去與現在有關。只有莫測高深;那麼接下來又是回答不完的為什麼了。哈哈!
3.是開創未來的一次機會。更是霚煞煞莫知央

她問:為什麼男眾出家如果還俗可以再出家,而且有七次機會。女眾一生只有一次出家的機會,如果還俗就沒有機會了。

他說:對啊!對女生不公平。

....您說呢?

我問:是誰讓您變成女生的?是因為我嗎?

我們決定了自己的現在,也沒有人可以左右我們的未來。

這不是宿命;這是不折不扣、絲毫無差的<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>。

誰也不占誰的便宜。只能說:公平的不得了。

"現在"是成是敗...

當它是結果,坦然接受;

當它是因地,謹慎耕耘。

逆境中,怎麼找到機會?答案,已經在您的心裡。

這是去年暑假一群學生和我的對話。從這裡,或許您已經看出來,我以為的答案。但我無意追究過去;因為目標在於未來。

為什麼是受害?不是我,不是另ㄧ個他?
這是一個追溯過去的問題,也就是把現在當作結果。
只能說有結果,一定有因有緣(因於過去,緣於現在;缺一不可。因緣和合產生結果,至於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?因人而異。)
但,希望的是,面對這樣的結果,並且將它轉換作未來的因地,
"受害是他、是我、或者是任何一個人,我該怎麼辦或者我可以怎麼做?"
這樣,它變成一個迎向未來的問題。不難看出這兩個問題的積極面在哪裡。
曾經有兩個朋友來找我,他們的婚姻出現問題。我沒有問為什麼其中一個人會犯錯?只問您們希望未來是什麼樣子?然後,他們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答案。
當我們把現在當作結果,現在變成了不可逆轉的現象;憑著我們極有限的認知,卻又很難找到明確的過去。
當我們將現在當作未來的種子;未來就在我們的手裡,現在充滿了希望而且積極可行。
只能說:這是目前對於這樣的問題,所能作的回答。
當然,或許我們可以聊的更深入;不過,那得等我知道您接受了哪些訊息,或者您下個問題是什麼,才能繼續。
希望這些回答,可以給您一點點的消息。
疑問是獲得解答的開始;不斷地用問題,去尋找生命中"老師沒有教"的答案。
進入中學開始,就充滿著許多對生命的疑問;高中時期在學校有天主教的神父、修女給我們上課,後來也因為一位師長的因緣參加了基督教的團契,乃至於最後選擇出家在佛教的團體之中。宗教,或許是解開這個謎的一條路徑。
祝 平安 法喜
慧讓 合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